岳陽日報11月25日訊(全媒體記者 劉建國)11月25日,臨湘市第八完全小學校園被科技的光芒點亮。清晨的陽光灑在操場上,校內操場舞臺上的校徽閃爍著未來感,仿佛在宣告一場科技盛宴的開啟。

臨湘市科學技術協會劉林霞主席在開幕式上強調:“科技是國家繁榮的基石,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這個舞臺上的每個孩子,都可能是未來的科技之星。”她特別提到市科協將持續全力支持校園科技節的發展,為師生們搭建更加廣闊的科技資源與交流平臺。


該校黨總支書記陳郁在致辭中闡釋了“科技筑夢 創新未來”的主題內涵。隨著臨湘市教育體育局副局長李美波宣布開幕,200個載著科學夢想的氦氣球騰空而起,在天空中組成動態的DNA雙螺旋圖案,科技節的序幕正式拉開。


活動現場,各式各樣的科技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從科技秀的表演到精細入微的3D打印,從無人機在藍天中的翱翔表演到緊張激烈的創新實踐競賽,每一項作品都凝聚著學生們的心血與才智,彰顯著他們對科技的無限熱愛與追求。智能機器人方陣的舞蹈表演成為全場焦點,整齊劃一的動作引得孩子們歡呼不斷。機器狗的登場更是將氣氛推向高潮,它們靈活的動作和互動能力展現了人工智能的魅力。科學老師的“空氣大炮”實驗用干冰制造出環形煙霧,讓孩子們直觀感受到空氣動力學的神奇;而“大象牙膏”實驗則用化學反應創造出震撼的視覺效果,仿佛一場化學魔術秀。


16個科技體驗項目吸引了眾多學生參與。“懸浮乒乓球”展臺前,孩子們通過調節氣流探索伯努利原理;“泡泡實驗”中,特制溶液制造出的巨型泡泡讓同學們驚嘆不已;“車輪陀螺”和“倍力橋”則通過趣味實驗展示了物理學的平衡與力學原理。此外,“伯努利噴泉”將流體力學與藝術結合,而“穿越火箭”項目則讓孩子們親手發射自制小火箭,體驗科學的實踐樂趣。精彩紛呈的表演以及“體驗項目”讓孩子們躍躍欲試。整個活動現場既精彩熱鬧又秩序井然,充滿了探索與創新的氛圍。
教學樓的走廊變身“時空科技體驗長廊”,科普大篷車和數字科普大篷車帶來了豐富的互動展品。VR、AR技術的融入讓孩子們沉浸式體驗科技的魅力,移動的科學教育基地讓科普知識觸手可及。學校大屏幕上正在播放《生活中的科學》,科學專業老師用生動案例講解日常現象背后的原理。

在充滿好奇心的科學教室里,一根普通的香蕉被連接上導線,竟能彈奏出《小星星》的旋律。孩子們瞪大眼睛,看著李老師用手指輕觸香蕉皮,電子琴隨即發出清脆的音符。“這是生物電的魔力!”李老師解釋道,“水果中的電解質和人體形成閉合回路,就像神經傳遞信號一樣。”
這種打破學科壁壘的教學方式,正成為科學社團的常態。生物課上的“葉脈書簽”制作融入了化學腐蝕工藝;用3D打印復原恐龍骨骼時,數學中的比例計算成了關鍵工具。“跨學科不是簡單的拼盤”李老師強調,“而是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解決問題從來不分物理還是生物。”一場“橋梁承重挑戰賽”中,學生們用吸管搭建的模型既要符合工程力學,又要考慮材料成本,甚至需要撰寫項目說明書。

“他們爭論的樣子像極了研發團隊”李老師笑著展示手機里保存的視頻,“有個孩子突然喊出‘要不要試試仿生學結構’,這就是融合教育的意義。”智能手套控制無人機編隊的表演則展現了機器學習的應用。科學李老師感慨道:“這些展示讓跨學科融合變得自然而生。”
在科技創新競賽區,“奇思妙想”賽出了30余件學生作品,包括自動澆花系統、太陽能小車等,展現了孩子們的創新思維。校園電視臺循環播放的科技發明視頻,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科學興趣。


科技之光引領夢想啟航,創新之力鑄就未來輝煌。雖然“校園科技節”活動已經圓滿落幕,但科技的種子已經深深扎根于學校的每一個角落。臨湘市第八完全小學黨總支書記陳郁表示,校園科技節的舉辦旨在點燃孩子們探索未知的熱情、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參與意識。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這些懷揣著科技夢想的學生們定能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斷超越自我,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每一顆星星都代表一個童真的科技夢想,而這璀璨的星河,或許正是未來中國創新的希望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