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子華
我是在一個深秋的上午到達汨羅江畔卜居嶺的。彼時,天空映照著一輪橘紅色的太陽,汨羅江像一條金色的飄帶蜿蜒向西。江風帶著些許微涼的氣息,仿佛來自歲月深處,拂去了凡俗的思緒。不遠的田野里,一群白色鳥兒在悠閑地覓食,給這片天地描繪出寧靜而充滿生機的畫面。
作為一個岳陽籍的文學愛好者,幾十年前就知道近在咫尺的卜居嶺。卜居嶺位于湘陰縣石塘鎮,它像一位靜默守護者,孤寂地見證著屈原從放逐到隱居的歷史變遷,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的沉淀。《卜居》作為屈原文學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記錄了他一生的傳奇經歷,也揭示了人性的本質與社會的真實面貌?!皩幷圆恢M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這些振聾發聵的詰問,如同種子落入卜居嶺的土壤,生根發芽,成為這片土地最深沉的文化基因。此后,屈原的愛國情懷與文人風骨,便化作石塘鎮的精神底色,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
1955年,蔡世平出生在這片浸潤著詩意的土地上。年少時,他經常聆聽長輩們講述屈原的故事,那些流傳千年的詩詞歌賦,在他心中播下了文學夢的種子。
光陰似箭,成年后的蔡世平走出卜居嶺,邊工作邊開始業余文學創作。也許是沾了屈原的“文氣”,他的筆墨靈性十足,每一筆都承載著時光的印記,歲月的故事在紙上變成永恒。他用文字抒發心聲,每一個字都飽含著真摯的情感,打動讀者的心弦。從《大漠兵謠》到《古韻新風——蔡世平作品集》,展現出他跨文體創作的才情,部分《南園詞》由《人民文學外文版》譯介到國外。他像一個勤奮的耕耘者,佳作迭出,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文學獎項。有的作品收入成人教育大學教材和中學生自讀課本,他文字的力量影響著無數讀者。
有句名言說,創新不需要打破事物,它也可以是修復破碎的想法。有人說,舊體詩詞早已是明日黃花,但蔡世平不這么認為。2002年,他開始“當代舊體詞”創作,甫一出手就引起文壇矚目。他以古典詞牌為框架,融入當代生活的活色生香。例如,“鄉里漢,城中久住,親昵還是泥巴。”(《漢宮春·南國》)“石寨沉沉荒草里,尚依稀,門動瑤娘笑……流水落花春又去,只瑤歌,滴血青山老。”(《賀新郎·題龍窖山古瑤胞家園》)“縱是男兒筋骨好,也應常除銹跡。才不負,河山心意?!保ā顿R新郎·題樊哲禮<百虎圖卷>》)等等。可以看出,蔡世平煉字、煉句、煉意和用典,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是匠心獨運。
創新的“蔡詞”讓人眼前一亮,被評論家譽為“詞體復活的標本”,更被視作“中華詩詞延續與發展的一個可能性方向”。蔡世平用作品證明,傳統文化從未過時,只要賦予其時代內涵,便能煥發蓬勃生機。
蔡世平當代舊體詞的創作成就,引起了相關領導和專家的關注。2011年,56歲“高齡”的他,從岳陽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的崗位上,進京調任中央文史研究館中華詩詞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實現了個人事業與文化影響力的躍升,成為“知識改變命運”的鮮活例證。在北京工作,他有機會站在更高的平臺推廣中華詩詞,邊創作邊宣講,奔走呼號的身影遍布全國。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漢子,無論身在何方,家鄉卜居嶺的一草一木始終縈繞在夢中。退休后,他毅然放棄了在北京的優越生活,回到了卜居嶺。
“京官”回鄉,用世俗的眼光看,這是一個不合常理的選擇。他說,親戚朋友不理解,有的還說風涼話,等著“看戲”。
回到卜居嶺,蔡世平憑一己之力,開始修建“卜居嶺文化園”。沒有外援支持,他拿出全部積蓄。沒有專業的施工團隊,他邊干邊學,從規劃設計到選材施工,每一個細節都親力親為。他想在這里打造一座傳承中華文脈的殿堂,讓屈原的精神與詩詞的魅力,在新時代繼續傳承。通過多年的建設,文化園內,紅磚水泥鋪成的小路蜿蜒曲折,兩旁綠樹成蔭,亭臺樓閣錯落有致,處處透著古典雅致的韻味。
深秋的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落下來,形成斑駁的光影。園內的菊花悄然綻放,散發著淡淡的清香。蔡世平背著一把長長的鐮刀領著我們朝前走,看見不入眼的野草、枯樹枝,就用鐮刀鉤掉。每到一個景點,他就給大家講解。他說:“屈原當年行吟至此,問卜居之所在;我今日歸來,便是要給文化找個安居的地方?!彼嬖V我們,文化園開放以來,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尤其是不少青少年,在這里了解屈原的故事,感受詩詞的魅力,讓他覺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聽了蔡世平的介紹,我心里特別感動。我與他曾在市委宣傳部和市文聯兩次共事,他是我的老領導,更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他給人的印象是,溫文爾雅,學識淵博,待人謙和。他常說,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與魂,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都不能丟。如今,再次見到他,雖已年屆七旬,但精神矍鑠,眼中閃爍著對文化傳承的執著與對家鄉的熱愛。
漫步在卜居嶺文化園,聽他講述修建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講述他對文化傳承的思考,我深深感受到了他那份純粹文人的文化情懷:不追求名利,不貪圖安逸,只為心中的信念。
沐浴著溫暖的秋陽,我思緒飛揚。卜居嶺海拔為22—31米,確實有些低矮,但絲毫不影響每一個到訪者對它的崇拜。卜居嶺正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訴說著一個跨越千年的文化傳奇。2300多年前,屈原在此卜居,寫下千古名篇;如今,蔡世平回鄉修建文化園,傳承文脈。屈原用筆墨抒發愛國之情,蔡世平用行動傳承文化之魂。愚以為,卜居嶺上的文化園,不僅是蔡世平個人情懷的寄托,更是中華文脈綿延不絕的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