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市巴陵學校 李細田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若干措施的通知》,圍繞規范發文審核、清單管理督查、優化社會事務進校園等提出八項措施,系統推動教師減負走向制度化、規范化,為基層落實提供清晰路徑。
減輕教師負擔,是促進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夯實教育強國根基的關鍵舉措。自2019年中辦、國辦出臺相關減負意見以來,國家持續推動,各地多輪治理,把寧靜還給學校、把時間還給教師正從共識走向實踐。
破除形式主義,方能回歸育人本職。當教師放下粉筆參與巡河執勤,當課堂被各類進校園活動擠占時,教育的本質便被稀釋。新規明確禁止強制教師參與非教育教學活動,通過嚴格發文審核與督查清單管理,遏制創建示范、過度留痕等亂象,讓教師回到教書育人的主責主業。
量化標準為校園筑牢制度防線。通知規定每學期進校園活動不超過6次,白名單事項控制在10項以內。這些具體數字為學校拒絕無關事務提供明確依據,有效遏制變相檢查、拍照打卡等形式主義。
厘清邊界是保障教學專業性的關鍵。教師時間曾被大量非教學事務占據,本應用于鉆研教學、輔導學生。規定每年承辦社會考試不超過5次、教師借調不超過半年,有力維護教學連續性與專業性,讓課堂質量切實提高。
人性化管理彰顯教育溫度。課后服務不與評優評先掛鉤,鼓勵彈性上下班,尊重教師身心需求。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只有教師能兼顧工作與生活、以從容狀態投入教學,才能實現真正的育人效果。
守護專業時間,提升課堂質量。減負最直觀的標尺在課堂:教師能否按節奏備課聽課,教研是否不被臨時事務打斷。少打擾既是對教師時間的基本尊重,也是提升課堂質量最直接的治理舉措。唯有守住連續安靜的專業時間,讓備課、上課、觀察、復盤的專業鏈條保持完整,課堂質量才能持續提升。
從2019年中央提出減負意見到如今的減負八條,制度不斷細化深化,體現國家讓教育回歸初心的決心。為教師減負不是弱化責任,而是為了更持久、更有效地落實育人使命。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應確保制度剛性執行、落地有聲,推動教師從繁重的事務員回歸純粹的教育者。唯有如此,校園才能重歸寧靜、講臺成為核心,共繪對孩子未來負責的教育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