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窯火不熄 汨羅土陶的千年回響
開窯日,也是摔陶日。看著好好的陶器,他們抬手就砸了。
在汨羅古培鎮一間老作坊里,時光仿佛凝固在20世紀80年代。斑駁的土墻內,陶工們依然沿用著古老的工藝,制作著看似樸拙的土陶器皿。這些“土得掉渣”的家伙,如今還有人要嗎?

位于汨羅市古培鎮楊梅鋪村的土陶廠
“要,還供不應求。你看這車貨,正準備發往武漢。”萬福陶瓷廠老板徐舉鵬指著滿載的貨車說。
老板娘姜友平端來一碗汨羅特有的姜鹽豆子芝麻茶。熱水在粗陶姜缽里翻滾,姜末沿著缽內一圈圈紋路慢慢化開——這樣的姜缽,在汨羅幾乎家家都有。她的廚房里,一鍋百葉煮魚頭在土砂鍋里咕嘟作響。這口鍋,她用了大半輩子。如今,同樣的鍋具正走向天南地北,燉著湖北的藕湯,溫著江浙的黃酒。
“以前都是客商開車來拉貨,現在網上訂單越來越多。”姜友平邊說邊熟練地打包,“用泡沫箱仔細裝著,一天要發幾十單,最遠到黑龍江、香港。”
誰曾想,這些在上世紀被工業制品沖擊至邊緣的粗陶,在傳到第三代時重獲新生。人們用它燉湯、裝米、熬藥、煮粥、腌菜,甚至種花。有人不惜承擔40元運費,也要從湖南定制陶器發往千里之外。作坊從一家擴展到三家,陶工增加到60多人。
雖然人手增多,但陶工們的平均年齡已逾六十。他們的手藝和半個世紀前一樣“土”:取自山下的黏土,來自河邊的潮泥,經過發酵、拉坯、柴燒——出窯時,但凡有裂,當場摔碎。
手起陶落,碎片四濺。“師傅們已經習慣了,可我還是心疼。”徐舉鵬說。但他明白,這清脆的碎裂聲不是失敗的嘆息,而是手藝尊嚴在新時代的回響。
回響不絕。就在這片汨羅江滋養的土地上,與銅官窯、岳州窯同根同源的土陶技藝已傳承千年。20世紀50年代,第一代陶工創辦汨羅首家土陶廠;六十年后,第三代傳人徐舉鵬讓這門技藝重煥生機。
如今在古培鎮楊梅鋪村,依然沿用著選土、曬土、碎土、和泥、拉坯、柴燒等十三道古法工序。產品造型渾厚,紋飾簡樸,既實用又耐看。更難得的是,在汨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支持下,汨羅土陶燒制技藝將申報第五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徐舉鵬為代表的陶工們,也將有機會通過非遺展示、工坊體驗、網店銷售等方式,讓古老技藝融入現代生活。
窯火不熄,傳承不絕。這些從泥土中誕生的器具,正如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希望,在一代代人的手中,傳遞著溫度,也走向更遠的未來。
(張 為 姚 望 狄子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