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6本“綠證”喚醒“沉睡”青山
林農實現從“集體共有”到“權益到戶”轉變
岳陽日報11月19日訊(全媒體記者 張小弓 通訊員 蘭海泉 陳志超)“以前只知道山林是集體的,沒想到今天還能領到屬于自家的‘收益權證’,心里踏實多了!”11月14日,在岳陽縣長湖鄉長湖村集體林地收益權證首發儀式上,村民李小剛手握墨綠色的證書,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同日,黃沙街鎮復興村也同步啟動了證書發放,標志著岳陽縣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邁出關鍵一步,岳陽縣166本集體林地收益權證正帶著政策的溫度,陸續送達農戶手中。
這本薄薄的“綠證”,終結了長期以來集體林地“人人有份、人人難做主”的產權虛置局面,將抽象的集體權益轉化為清晰、受法律保障的戶有資產,實現了從“集體共有”到“權益到戶”的歷史性轉變,讓林農真正成為山林的主人,為“靠山吃山”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權屬的明晰,迅速激活了“沉睡”的青山。作為岳陽縣首發地,長湖村與復興村因地制宜,探索出兩條各具特色的實踐路徑。在長湖村,四個村民小組將近500畝集體林地整體承包給專業公司統一開發,70多萬元的租金讓零散山地變成了惠及110戶農戶的“綠色銀行”。而復興村則創新“公司+村集體+小組”合作機制,引進企業開發花卉苗木、雷竹種植等產業。
“除了租金收入,我還可以到基地務工,一年能掙兩三萬元呢!”復興村村民晏躍進在領證時笑著說。據估算,僅該組村民每年預計可獲得勞務收入超過100萬元。村集體積極發揮協調作用,推動資源整合與勞務對接,讓村民實現了從“拿租金”到“掙薪金”的多重收益,青山真正成了農民的“幸福靠山”。
據悉,岳陽縣將持續擴大收益權證發放范圍,并積極引導林地資源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中藥材等特色產業,探索“生態保護+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融合發展新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