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冬令進補,來春打虎”,冬季通過飲食調理身體是我國傳統的養生方式。小雪節氣將近,氣溫將越來越低,如何正確進補以增強體質?11月18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舉行發布會,邀請中醫專家為公眾答疑解惑。
“中醫提倡‘冬令進補’,其理論源于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國際部主任于國泳介紹,冬季萬物閉藏,人體陽氣內藏,消化系統功能會偏旺盛,此時調養能更好地將營養物質轉化為精華之氣在體內儲存,來年春天精力便會更加旺盛。
冬季進補應該從立冬開始嗎?對此,江蘇省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醫師黃亞博表示,其實,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前夕都適宜進補,北方寒冷地區可適當提前,南方溫暖地區可稍作延后,“關鍵是要在身體狀況最佳的時刻開始進補”。
冬令進補并非人人適宜。杭州市中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何迎春說,氣虛者和血虛者適宜進補,產后、大病后或手術后體虛者也可通過中醫調理調氣血、補虛勞,但呼吸道感染、咳嗽、高熱處于急性期的人及濕熱體質舌苔黃膩者不宜進補。
專家提醒,中醫強調辨證施治,進補前應請專業中醫師進行體質辨識、綜合評判,給出合理進補方案。
對于老年人和部分女性群體而言,進補也有一些“宜”與“忌”。
“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往往多個臟腑功能減退,伴有多種慢性病,導致他們更容易出現‘虛不受補’的現象。”于國泳說,因此,老年人應“平補”“緩補”,循序漸進,切忌“峻補”“猛補”。
專家介紹,老年人冬令進補應以健脾益氣為首要任務,可選用茯苓、山藥等平和之品增強脾胃功能,以核桃、枸杞等食材來補益腎精,同時注意氣血雙補;推薦食用食療粥,如溫補腎陽的核桃粥、益氣補虛的羊肉粥,既有營養又易于消化。
此外,部分女性冬天手腳冰涼、面色蒼白,何迎春說,這種情況與中醫所說的“血虛寒凝”“陽氣不足”有關,可食用當歸生姜羊肉湯,同時注意腹部、腰部、下肢保暖,每日用40℃左右的水泡腳15至20分鐘以溫經通絡。

除了食補外,服用膏方也是冬季進補的一個傳統方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西醫結合與少數民族醫藥司副司長歐陽波介紹,膏方在我國應用已有千余年歷史,具有因人制宜、處方靈活、服用方便、兼具治療與預防功能等特點。
“膏方本質是依據個人體質和證候的特點量身定制的大型復方制劑。”黃亞博說,膏方適合需要長期調理的慢性病患者和亞健康人群,但必須由經驗豐富的中醫師進行全面診察后開具,且遵循動態調整的原則,不可一方連用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