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江微宣講:小切口講活大道理
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方 璐 通訊員 吳友良 郭思琪
一場別開生面的微宣講比賽,讓黨的創新理論在平江縣煥發出勃勃生機。近日,平江縣創新推出“我的家鄉我來講”主題微宣講活動,以“平”常說理理論宣講品牌為載體,構建起“以小見大”的基層理論宣講新格局,讓黨的理論從“聲入人心”走向“深入人心”。
平江縣將理論宣講與競賽選拔、典型培育有機結合,通過一場“小賽事”激活基層理論宣講的一池春水。
賽事覆蓋平江縣26個鄉鎮,依托55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層層推進,吸引了550余名選手參賽。經過25場初賽、4場復賽和決賽的激烈角逐,一批善于宣講的基層干部、鄉賢能人、青年學生脫穎而出。
“過去宣講多是照本宣科,現在我們用快板、三句半、情景劇等形式,群眾更愛聽。”一位參賽選手告訴記者。比賽中,選手們突破傳統“報告式”宣講,積極運用文藝形式承載理論內容,并通過線上直播擴大影響。這種“文藝+理論”“線上+線下”的融合傳播,極大地增強了宣講的吸引力。
賽事結束不是終點。優秀選手被納入縣委理論宣講團,深入基層開展巡回宣講,成為傳遞黨的聲音的“宣傳員”、講述家鄉故事的“推介人”,實現了理論宣講成果的長效化。
如何破解理論宣講“抽象空泛”的難題?平江縣探索出了一條從“宏大敘事”向“微觀具體”轉變的新路徑。
在價值取向上,嚴格把握政治方向,確保作品準確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生動展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平江的實踐成果,潛移默化地增強干部群眾的認同感。在敘事視角上,宣講者從鄉村振興、鄉風文明、紅色傳承等具體領域切入,圍繞一個產業、一項政策、一位鄉賢、一項非遺等“小切口”展開,用家鄉話講家鄉事,以身邊事感動身邊人,讓群眾在共鳴中理解政策、領悟思想。
“用我們平江話講政策,聽得懂、記得住!”一位村民在聽完宣講后感慨道。通過推動宣講語言從“書面語”向“家常話”轉變,平江縣打破了理論與群眾之間的隔閡,使宣講更具親和力與感染力。
理論的價值在于指導實踐。平江縣堅持宣講與實踐并行,推動理論學習成果轉化為服務群眾、助力發展的實際成效。
從“講道理”到“解難題”,宣講中既解讀理論政策,又解答群眾在產業發展、辦事流程等方面的具體困惑,將理論學習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金鑰匙”。
從“好聲音”到“新動能”,注重挖掘宣講中蘊含的“發展密碼”與“治理智慧”,將涌現出的好經驗、好案例系統提煉,轉化為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模式,為縣域發展匯聚新動能。
從“聽眾席”到“主戰場”,干部群眾從宣講中汲取智慧與力量,自覺將黨的創新理論作為行動指南,在推動平江高質量發展中再立新功,形成了“宣講指導實踐、實踐升華宣講”的良性循環。
平江縣的實踐表明,基層理論宣講不需要高深莫測的理論堆砌,而是要善于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理論轉化為可知可感的生動實踐。這種“小切口”的微宣講,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平江大地上書寫著理論武裝的“大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