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好開放棋,湘陰何以“棋高一著”?
□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思煒 通訊員 姜 坤
湘江之北,一片熱土風頭正勁。
走進湘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看到的是一番火熱景象:智能車間里,機械臂起落飛舞,精準高效;長沙臨港產業開發區虞公港碼頭邊,萬噸貨輪鳴笛靠泊,通江達海;人才公寓內,其樂融融,暖意流淌……五年磨一劍,昔日的傳統工業區,已強勢蛻變為岳陽融長發展的“北大門”、長沙北跨的“橋頭堡”。
這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發展密碼?

虞公港碼頭。李陽攝
創新之火,照亮“智造”之路
在長康實業的智能化車間,幾乎看不到傳統糧油企業的人頭攢動。兩條全自動大米生產線高速運轉,從稻谷去雜、多級碾磨到成品包裝,行云流水。
“過去10萬噸精米車間需要幾十號人,現在兩條線只需2人值守,日產200噸全程自動化。”企業生產負責人的語氣里,透著技術革新帶來的底氣。智能化改造,讓生產效率提升3倍以上,產品合格率更是穩定在99.6%的高位。
科技之光,不僅賦能傳統產業升級,更在尖端領域綻放異彩。大科激光自主研發的“天狼星萬瓦純單光纖激光器”,其核心指標——光束質量因子M2最優值達到1.36,一舉達到國際頂尖水平。這意味著,在遠距離焊接、高端工業加工等精密領域,我們有了自己的“國之利刃”。如今,這臺“湖南造”的驕傲,訂單已遍布長三角、珠三角等多個先進產業集群。
創新星火,何以燎原?湘陰高新區的答案是:告別“單打獨斗”,奏響“政企校協奏曲”。五年來,園區主動牽線搭橋,聯合18所高校院所組建攻關團隊,直擊產業技術痛點。截至2024年,這里已培育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超10%。創新,正從“點的突破”邁向“面的爆發”。
開放之鑰,打開發展新格局
一聲悠長的汽笛,劃破了虞公港碼頭的清晨。萬噸級貨輪“興隆號”穩穩靠泊,吊機揮舞巨臂,將一批批建材裝船,發往長江中游城市。
“過去礦石運輸要經過多個碼頭中轉,現在貨輪直靠,運輸成本降低20%以上,時間節省一半!”湖南省虞公港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倪惠宏站在棧橋上,細數著開放帶來的紅利。這個“江海聯運”黃金節點的激活,讓湘陰真正打通了通江達海的“任督二脈”。
精準招商引活水,優質項目接踵來。2025年10月29日,一個瞄準中南地區第一的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園破土動工,將為區域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鏈注入全新動力。
五年來,湘陰錨定本土獨特地理稟賦,深諳招商引資“既要開門迎客,更要主動出擊”的辯證法。主要負責人多次帶隊遠赴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帶著本土優勢尋商、懷揣合作誠意對接,在深度洽談中凝聚發展共識?!笆奈濉逼陂g,可孚醫療、中聯新材等121個優質項目相繼扎根,昊志機電、鑫政新材等30個投資超10億元的重大項目恰似璀璨明珠,為縣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如今,湘陰高新區、長沙臨港產業開發區、虞公港公司三方攥指成拳,“三馬拉一車”的協同開放新格局已然成形,正驅動縣域經濟駛向高質量發展新航程。
服務之溫,催生“湘陰速度”
營商環境,“優”無止境。其成色,體現在企業辦事的每一個細節里。
“以前辦環評要跑好幾個部門、來回折騰,現在線上提交材料,半小時就能出結果!”在園區企業服務窗口,辦事員的體驗印證了“園區事園區辦”的改革成效。“專班+專窗”模式、“拿地即開工”機制,讓審批時限壓減了三分之二。
這份服務的溫度,貫穿于企業發展的全生命周期。五年來,累計為企業兌現留抵退稅5.9億元;“春風行動”為企業引進務工者5400余名;“碼上監督馬上辦”24小時為企業排憂解難。
在樂升新材項目的建設現場,至今流傳著一段佳話:項目推進的關鍵期,遇到水電接入難題,園區干部用實實在在的擔當,創造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的“湘陰速度”。
融合之筆,繪就宜居宜業新畫卷
既是產業高地,也是人才福地。
“在這里上班,吃住不愁,孩子上學也有保障,比在老家還方便!”從廣州前來湘陰務工的陳先生,帶著一家老小住進了園區的人才公寓。配套食堂飯菜可口,住房補貼、子女入學等優惠政策精準落地,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
近年來,園區持續升級水、電、氣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教育、醫療、商業等生活服務配套,真正實現了“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如今的湘陰高新區,道路四通八達,產業園區朝氣蓬勃,人才社區溫馨宜居,一幅產業與城市共榮、創業與生活共享的和諧畫卷正在湘江之濱徐徐展開。
記者手記
湘陰高新區的五年躍升,其核心在于把握了三個關鍵:
一是“融”。打破創新壁壘,推動政、企、校深度融合,將高校的智慧精準滴灌到產業的田間地頭,讓創新從“單點突破”走向“系統集成”。
二是“開”。跳出地域局限,借國家級新區平臺,以“三馬拉車”格局主動融入區域協同,在更廣闊的空間里配置資源,將地理節點轉化為發展支點。
三是“暖”。把服務做到企業心坎上,從“拿地即開工”的效率,到“碼上監督”的透明,再到人才安居的保障,用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滋養產業生態,讓企業“扎根”而非“做客”。
湘陰的實踐證明,區域競爭在短期內主要比拼政策、功能和生態。唯有構建讓人才安心創業、企業放心發展的溫暖沃土,高質量發展才能根深葉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