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標準農田讓華容“糧滿倉”
岳陽日報11月17日訊(通訊員 吳 豐 劉湖海)立冬時節,華容大地處處洋溢著農業發展的蓬勃生機。從連片發展的芥菜基地到智能化的加工車間,從生態循環的“林下套種”到科技賦能的智慧農田,這片土地正悄然完成從“農業大縣”到“農業強縣”的轉型升級。
華容農業的蛻變,始于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近年來,華容縣以“工業化思維”重塑農業產業體系,聚焦“一主一特”,推動農業從分散經營向集約發展轉變,形成強勁的集群效應。
這一轉變在實踐中結出碩果。華容縣不僅守住了135萬多畝的糧食播種面積,總產穩定在56萬噸以上,更讓“華容芥菜”“華容稻”“華容小龍蝦”三大區域公用品牌聲名遠揚。其中,“華容芥菜”入選農業農村部農業品牌精品培養計劃,并躋身全國百強、全省十強公用品牌,種植面積達15萬畝,年產量75萬噸,規模居全國首位;“華容稻”獲評全省“一縣一特”優秀品牌;“華容小龍蝦”入選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養殖規模躋身全國十強。華容縣現代農業及綠色食品加工產業鏈展現出強大韌性與活力,總產值突破430億元,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
在產業集聚發展的同時,華容縣還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團洲鄉,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實現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大幅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截至2025年,華容縣已完成3.24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并積極推進團洲垸5.1萬畝項目建設。“十四五”期間,華容縣累計新建和提質改造高標準農田30.64萬畝,這些扎實的基礎工作,讓“華容糧倉”的根基更加穩固。
科技賦能,智慧農業照進現實。華容縣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85.6%,標志著華容農業正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無人機飛防、航天育種成果轉化、智能加工等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傳統農業煥發出新的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