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覓
金鶚山上有周瑜墓,差不多在山體中心位置處,從書卷氣裊裊的金鶚書院出來,經過大片幽靜的竹林,又穿過一片種滿彼岸花和忽地笑的林子,就到了一座青青的圓冢,這就是周瑜墓了。
周瑜墓的下方,是兩塊并列的碑石。較大一塊上面刻著《祭周都督文》,上面刻的是周瑜的生平事跡,較小一塊則刻著《周瑜傳志》。沿著青石臺階往上走一小段路,就來到了周瑜墓。周瑜墓上生滿青草,四周用磚石圍護,另有一圈護欄。墓前石碑上刻著:“吳大都督周公瑜之墓”。
周瑜是三國時期的東吳名將、政治家、軍事家,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歷史里,他是尤為閃耀的一顆將星。周瑜文武兼備,足智多謀,24歲時即為吳國中護軍,34歲時便指揮赤壁之戰,成就了歷史上這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奠定了漢末“三分天下”的基礎,從此名揚天下。建安十五年(210年),在回江陵任所途中,周瑜行至巴丘,忽染暴病而卒,年僅36歲,可謂是天妒英才,令人扼腕。孫權為之素服舉哀,感慟左右。
周瑜出身高貴,為洛陽令周異之子。周異還曾經和曹操共事過,是曹操的上司(曹操曾擔任洛陽北部尉)。周瑜的從祖周景、從父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周瑜外形也極為出色,他身材高大,長相俊美,被人稱為“周郎”。他志向遠大、才能出眾,孫策贊他:“周公瑾英雋異才。”劉備贊他:“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程普則贊他:“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周瑜還精通音律,可以說是一位音樂家。別人在彈琴的時候,如果曲調有誤,即使喝得半醉,周瑜也會敏銳地感知到,就會轉過頭看,所以當時有個諺語叫“曲有誤,周郎顧”。
關于周瑜的詩,最著名的是唐代李端的《聽箏》:“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此詩側重周瑜戰場之外的風流儒將形象,寫得別有意趣。也借周瑜喻聽者,傳神地表達出彈奏者與聽者彼此之間的知音之意。關于周瑜的詞,最著名的則是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下,宏大的如畫江山里,盛贊年少得志、雄姿英發的周瑜,不僅建立了不朽功業,還娶了傾城美人,奠定了其“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英雄形象。雖然這一形象后來被羅貫中借用在了諸葛亮身上。蘇軾之后,南宋詞人戴復古也作了一首《滿江紅·赤壁懷古》。詞作上闋追憶三國赤壁之戰,以“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等句濃墨渲染戰爭場面,進一步塑造“周郎年少、氣吞區宇”的英雄形象。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他塑造成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對諸葛亮嫉妒不已,甚至臨終前還在呼喊:“既生瑜,何生亮!”但是真正的歷史并非如此。赤壁大戰中,諸葛亮初出茅廬,起到的作用不大,真正的指揮官是周瑜。諸葛亮借東風之事子虛烏有,草船借箭更是移花接木,火攻則是周瑜的謀略。年輕的諸葛亮在這場戰役之中更多的是學習與配合。在赤壁之戰中,周瑜的光芒無人能掩蓋。即使曹操心中不服,托詞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也不過欲蓋彌彰。
周瑜墓原在南湖花墳坡,墓由牌坊、石桌、石墩、拜臺、墓碑、墓冢及欄板式墓圍組成。1958年以后,周瑜墓不斷遭到破壞,后遷葬于金鶚山,現墓為1999年重修。重修后的周瑜墓,也時常有人過來拜祭,還有年輕學子給周瑜墓送上鮮花,并附上長信,視他為歷史偶像。人們對周瑜充滿欣賞和愛戴,并沒有因為《三國演義》對他形成嫉賢妒能的刻板印象。作家遲子建更在《與周瑜相遇》一文中寫在夢中遇見周瑜:“一個存活了無數世紀的最令我傾心的人的影子就這樣烙印在我的記憶深處。”
不過周瑜墓也有多座,金鶚山的這座有可能是衣冠冢。因為據史料載,周瑜去世之后,便回故里:“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人們敬慕周瑜,便在他去世之地修了衣冠冢,以供后人瞻仰。歷史的天空星辰閃爍,雖然周瑜已經遠去,但留下人間一股英雄氣,依然在縱橫馳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