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欄語:
歷史無聲,文物有言。近日,汨羅任弼時紀念館聚焦館藏文物,如行軍床、紀念章、留聲機等,深入挖掘背后不為人知的細節與溫情,再現任弼時同志艱苦樸素、忠誠為國的革命精神與生活點滴,特推出“紅色文物背后的故事”專欄,讓珍貴文物“開口說話”。
□藍悅 楊之健
這是國家一級文物——任弼時在轉戰陜北時的行軍床,由任弼時同志的親屬婁惠平女士捐贈,現珍藏于任弼時紀念館。這張行軍床,長195厘米,寬70厘米,粗糙的木架已經磨得發亮,布料上依稀可見縫補的痕跡,它是任弼時同志轉戰陜北的珍貴歷史物證。
1947年3月,國民黨軍以25萬兵力進犯陜甘寧邊區。為應對嚴峻局勢,中共中央決定由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前往華北執行中央委托任務;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則率中央機關及解放軍總部留守陜北,繼續指揮全國解放戰爭。臨別前,劉少奇與朱德鄭重囑托任弼時:必須全力保障毛澤東的安全,萬無一失。
當時的陜北,溝壑縱橫,物資奇缺。與以門板和土炕為床的同志們相比,任弼時的行軍床已顯“奢侈”。但他始終堅持先人后己,每到宿營地,必先安排好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休息,最后才考慮自己。情急之時,這張床常未來得及展開,他便倚靠土墻、石塊短暫合眼,隨即又投入工作。轉戰陜北期間,任弼時始終牢記重托,除參與戰略決策外,直接負責中央機關的駐地、物資與敵情偵察等工作,確保領袖絕對安全。
這張木制行軍床,無聲敘說著轉戰陜北的艱辛,陪伴著任弼時走過艱難歲月,印刻著任弼時為革命勝利嘔心瀝血的日日夜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