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穎 李晗妮
立冬后,冬日暖陽鋪灑洞庭湖畔,紅墻青瓦映著粼粼波光,券廊間游人駐足拍照,草坪上孩童追逐嬉戲,長廊下學子暢談理想——歷經百年風雨的岳陽教會學校,如今已從封閉學府蛻變為集教育、展覽、旅游于一體的開放文化客廳。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這座修繕一新的建筑群以文旅融合的鮮活姿態,讓歷史與當下在此交匯,成為岳陽兼具歷史底蘊與時代活力的文旅新地標。
文旅蝶變:老建筑里的新活力
綠蔭如帷,洞庭湖的波光依舊溫柔映照著飛檐翹角。這些建筑依然保持著當年的風韻,百年的光陰在這些建筑上留下了痕跡,卻也賦予了它們獨特的韻味。校園內郁郁蔥蔥的樹木掩映著紅墻青瓦,不少樹木的樹齡已超過百年,枝繁葉茂。這里不只有歷史的厚重,更有新時代的脈動。
近年來,教會學校舊址的文旅發展正通過“保護—活化—利用”一體化方案煥發新生。將中西合璧的歷史建筑群打造為文化節點,通過游徑串聯周邊文物點形成沉浸式體驗線路。同時,引入數字化展示、研學旅游等新業態,既以科技手段守護文物歷史價值,又通過文旅融合激活經濟活力。
作為20世紀建筑遺產,岳陽教會學校建筑群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立體史書。校長樓磚木券廊莊重典雅,多立克柱與中式青瓦相映成趣;教師樓青磚外墻與西式門廊相得益彰,堪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典范。建筑依山丘布局,通過高窗、券門等設計實現自然通風采光,為本土建筑注入新理念。近年修繕中,學校以傳統工藝結合現代技術,既保留多立克柱、青瓦外墻等百年質感,又新增展陳空間與休閑設施,實現“修舊如舊”與功能升級的平衡,讓老建筑煥發新生。
在活化利用上,岳陽教會學校突破“靜態展示”,借數字化展陳轉向“動態體驗”,讓文物“活”起來。長沙醫學專業學生李覓專程乘高鐵參觀盧惠霖生命科學展,稱其為中國醫學遺傳學奠基人,事跡值得傳播。展館以圖文、實物生動呈現先驅智慧,吸引年輕學子探尋本土先賢,開館一年已迎十萬游客。
“沒想到百年老建筑這么好逛!既能看中西合璧的建筑,觀洞庭美景,還能打卡名人展廳。看完這里還能逛下岳陽樓和君山!”來自長沙的游客王劉丹感嘆如今的教會學校,早已打破“文物只能遠觀”的刻板印象,成為市民日常休閑、游客必訪的“網紅打卡地”。
“從岳陽教會學校向西遠眺,洞庭湖與君山島(直線距離僅7.3公里)的湖光山色盡收眼底,而岳陽樓則與君山島隔湖相望,可以打造‘教會學校—君山島—岳陽樓’旅游金三角,進一步做活水文章;教會學校作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岳陽段)中西文化歷史建筑的重要展示節點,在保護利用過程中,要保留歷史記憶,深入挖掘歷史文化,打造文化IP。”教會學校文物管理所所長向景葵說。
精神永續:熱血青年的時代回響
“帶孩子來這里,比讀十本歷史書更有意義。”市民田金龍正帶著兒子在校園內尋訪彭摶黃的革命足跡。這座見證了百年風云的校園,曾是愛國青年的成長搖籃。
若是這些建筑會說話,定會講述許多動人的故事。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湖濱中學的學生自覺投身愛國救亡運動:他們前往城陵磯碼頭檢查日貨,勸市民拒坐日本輪船;在岳陽的舞臺上化妝演戲,募捐善款以贖回膠濟鐵路;在工農識字班和夜校,向群眾宣傳愛國道理。這些行動,在岳陽人民心中深深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其中,彭摶黃的故事格外耀眼。這位1903年出生的岳陽兒郎,從湖濱大學走向革命道路,最終為理想獻出年僅25歲的生命。從湖濱學校到黃埔軍校,最終在戰斗中犧牲,年僅31歲。這些青年學子用青春和熱血,在這片土地上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英雄贊歌。
這些青年的故事,如同洞庭湖的波濤,一浪接一浪,永不停息。如今,這份熱血精神正在以新的方式傳承。修繕后的岳陽教會學校已成為熱門的“新文旅”紅色教育打卡地。游客們漫步在當年的券廊之間,校長樓內設置了專題展陳,以數字化等方式生動再現彭摶黃、譚侃等湖濱學子的革命足跡,這里舉辦的主題沙龍等活動,吸引著大批高校師生前來交流研討。
這片曾孕育革命火種的土地,如今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繼續滋養著新時代青年的精神世界。
文脈綿延:從教育薪火到文化客廳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也是流動的歷史。岳陽教會學校的價值,不僅在于其建筑藝術之美,更在于其所承載的文化記憶與教育精神傳承。
始建于1907年的岳陽教會學校,其發展軌跡堪稱中國近現代教育史的縮影。從最初開設小學、中學、大學至神學的完整教育體系,到1929年其大學部并入華中大學,成為華中高等教育的源頭之一;從抗戰時期被迫西遷湘西,于艱難困頓中堅持開設農藝、園藝等實用課程,到新中國成立后收歸國有,延續教育事業——這座校園始終薪火相傳,未曾中斷教育的使命。
當然,歷史的傳承并非固守原狀。真正的傳承,在于讓古老的遺產在新時代重獲生命力。“我曾經是一名教師,我和退休的同事們都喜歡在這里散步,這里文化氣息濃厚,又能讓老岳陽人有歸屬感。修繕過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喜歡到這兒來!”正在散步的王爹說。
“本來是來拍攝旅游視頻的,聽工作人員和當地人介紹這里的歷史后,我和朋友經常從武漢過來做‘文旅+文化’主題的直播。”時尚人士王女士說。
如今,這座昔日的學府,已成功轉型為一座集教育、展覽與旅游于一體的開放文化客廳。在保持原有風骨的同時,內部化身為講述自身故事的展陳空間。漫步在修繕一新的校園里,既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又能體會到時代的活力。這些古老的建筑正在以嶄新的面貌,向世人講述著跨越百年的故事,延續著文化的血脈。
文化遺產的活力源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社會各界紛紛為教會學校保護和利用以及文旅發展獻計獻策:挖掘近代教育、建筑藝術故事,開發劇本殺、AR實景解謎等互動項目;以建筑元素、歷史符號設計潮玩、盲盒,形成文物—IP—消費閉環;修繕中要保留歷史痕跡,避免過度商業化;引入非遺工坊、文化沙龍等業態,延長游客停留時間;通過短視頻平臺發起“穿越百年的建筑對話”等話題,吸引Z世代參與傳播……
站在今天的岳陽教會學校,紅墻券廊間流動的不只是洞庭湖的風,更是跨越百年的文化氣韻。這座曾見證教育薪火、革命熱血的歷史建筑,正以開放之姿完成一場古今對話——它不再是被時間定格的標本,而是隨時代生長的生命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