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中學黨委副書記 校長 孫瑾
高三,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收官之年,對于選擇歷史類的學生而言,數學成績往往成為決定其高考總成績高度的“關鍵變量”乃至“天花板”。歷史類學生思維活躍,感受力強,但在抽象邏輯思維和復雜運算的持久性上可能相對薄弱。因此,他們的數學復習不能簡單地照搬理科模式,必須有一套量身定制的、精細化的策略。基于對目前我校高三歷史類數學教學的現狀的分析,對后段數學復習提出如下深度思考與實踐路徑探索,僅供數學同仁們參考。
一、了解學情,關注全體:激活內在驅動,破除“數學恐懼”
核心思考:復習的起點不是知識,而是學生。歷史類學生對數學普遍存在一種復雜的“敬畏與疏遠”并存的心理。若不能有效調動其積極性,任何精妙的復習策略都將事倍功半。
實踐路徑:
1.精準診斷,分層定位:通過周測、聯考及作業反饋等方式,將學生大致分為三個層次:基礎薄弱型(概念不清、公式不熟)、中堅力量型(基礎尚可但綜合應用與遷移能力不足)、拔尖沖刺型(穩定高分,追求突破)。對基礎薄弱者,重點在于重建信心,從最簡單的例題和公式推導講起,讓他們“學有所得”;對中堅力量,重在方法指導和題型歸納;對拔尖者,則提供拓展性、探究性問題,鼓勵他們鉆研壓軸題。
2.培養興趣,價值引領:學習數學要由易入難,要逐步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克服學習中的畏難情緒。要使學生明確一個道理:歷史類學生數學學科的成敗決定了高考的勝負,很多同學高考就敗在數學上。在復習過程中要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認識。
3.營造安全、積極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提問,無論問題多么“幼稚”。對于錯誤,要引導其分析原因,而非簡單否定。定期展示學生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如“某某同學這次在數列通項公式的求解上思路非常清晰”,都能極大地激發學習熱情。
二、注重基礎,整合資料:構建“點-線-面-體”的知識網絡
核心思考:歷史類學生的優勢在于記憶和系統梳理。數學復習應揚長避短,將看似零散的知識點整合成有邏輯的體系,變“機械記憶”為“意義建構”。
實踐路徑:
1.回歸教材,重構知識框架:拋開對偏、難、怪題的追逐,帶領學生精讀教材,厘清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的來龍去脈。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或知識結構圖,例如,將“函數”作為核心,向外輻射出函數的定義、性質、基本初等函數、函數的應用等,形成清晰的“知識樹”。
2.主題式整合,打破章節壁壘:傳統的按章節復習容易形成“知識孤島”。一輪復習應采用主題式整合,如“最值問題專題”,可以串聯起函數、導數、不等式、三角函數、解析幾何等多個章節的知識,讓學生體會到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提升綜合運用能力。
3.資料篩選與二次開發:面對海量復習資料,教師必須做“過濾器”和“設計師”。摒棄那些脫離考綱、技巧性過強的題目,精選符合高考主流方向的經典題、變式題。將不同資料中的精華部分進行整合,對復習資料上的例題及習題進行刪減,備課組還應自編成適合本校學情的《學案》或周測試卷,使資料為我所用,而非被資料綁架。
三、講練結合,歸納總結:打造“授人以漁”的高效課堂
核心思考:課堂是主陣地。“講”要講在關鍵處,“練”要練在刀刃上。目標是讓學生從“聽懂”到“會做”,再到“做對”“做好”。
實踐路徑:
1. “講”的藝術:精講與啟發并存:
講思路:重點講解題目的突破口、思維路徑的選擇。例如,看到“恒成立”問題,立刻想到分離參數、構造函數、數形結合等幾種主流思路。
講方法:歸納同一類題型的通用解法,如數列求和中的“裂項相消”“錯位相減”等,總結其適用條件和操作步驟。
講誤區:主動揭示學生容易犯錯的高頻“坑點”,如等比數列求和忽略公比為1的情況、解析幾何中直線斜率不存在的情況等。
2.“練”的策略:梯度與時效并重:課堂練習應設計成由易到難的梯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推行“限時訓練”,模擬考場壓力,提升解題速度和準確率。
3.“歸納”的升華:從一道題到一類題:每講完一個典型例題或完成一組練習后,必須留出時間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問學生:“這道題的核心考點是什么?”“用了哪些知識和方法?”“有沒有其他解法?”“題目可以如何變式?”通過這樣的反思,實現從“題海戰術”到“題法戰術”的轉變。
四、落實練習,反饋提升:形成“練習-反饋-糾正-內化”的閉環
核心思考:練習的價值不在于“做過了”,而在于“做對了”和“弄懂了”。沒有及時、精準的反饋,練習就是無效勞動。
實踐路徑:
1.作業批改的精細化:除了打“√”和“×”,更要用批注指出具體問題,如“步驟不完整”“概念用錯”“計算失誤”等。對于共性問題,在課堂上集中講評;對于個性問題,進行面批或小組輔導。
2.建立“錯題本”制度:強制要求學生整理錯題,但不止于抄錄。必須包含四個部分:原題、錯誤解法、錯誤原因分析、正確解法與反思。錯誤原因要具體到是“知識性錯誤”“思維性錯誤”還是“計算性錯誤”。定期檢查、展示優秀錯題本,讓糾錯成為最好的復習。
3.變式訓練,舉一反三:在講評完錯題后,提供1—2道同類型但略有變化的題目進行鞏固訓練,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該類問題的解法,實現能力的遷移和提升。
五、科學選題,用好資料,實現“減負”與“增效”的統一
核心思考:在“雙減”背景下,題海戰術已不可取。選題的科學性直接決定了復習的效率和效果。
實踐路徑:
1.選題原則:堅持“基礎性、典型性、綜合性、啟發性”原則。多選那些涵蓋核心知識點、能體現通性通法、有一定綜合度和思維含量的“母題”。
2.分層作業,因材施教:作業應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面向全體學生,確保基礎過關;選做題面向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拓展空間。這樣既保證了底線,又照顧了差異,避免了“一刀切”帶來的兩極分化。
3.檢查與講評的針對性:作業檢查要勤,但方式可靈活,如全批全改、分組批改、學生互批等。講評時切忌“從頭到尾對答案”,應基于批改數據,聚焦錯誤率高的題目進行深度剖析,對于個別問題鼓勵學生課后單獨詢問。
六、強化教研,研讀原題:把握高考改革的“風向標”
核心思考:教師的高度決定了學生能達到的高度。高三數學復習必須建立在教師團隊對高考命題規律的深刻洞察之上。
實踐路徑:
1.集體備課,智慧共享:定期組織高三數學教研組活動,集體分析近三年的高考數學全國卷及地方卷原題,梳理考點分布、題型變化、難度結構和價值立意。
2.“下水”做題,親身體驗:要求每位教師定期完成高考真題和高質量模擬題,從考生的角度去感受解題的時間壓力、思維難點和易錯點。這樣才能在講題時更具同理心,指導得更到位。
3.預測趨勢,調整方向:通過對原題的深入研究,把握高考命題“穩中有變,變中求新”的特點。例如,近年來高考數學更加強調情境化設計、跨學科融合(如與傳統文化、社會熱點相結合)和對核心素養(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等)的考查。教研組應據此及時調整復習的側重點和選題方向,確保教學與高考同頻共振。
高三歷史類數學的復習,是一項需要耐心、智慧和情懷的系統工程。它要求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情的分析師、體系的構建者、方法的教練員和心理的疏導者。通過踐行“了解學情是前提,夯實基礎是根本,講練結合是手段,反饋落實是關鍵,科學選題是保障,教研引領是方向”這六大策略,我們完全可以幫助歷史類學生克服對數學的畏難情緒,系統構建其數學知識體系,有效提升其數學核心素養與應試能力,最終在高考中決勝千里,贏得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