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來敲門
天問街道用“五個一”解鎖社區“快樂密碼”
□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方 璐 通訊員 羅 姣 李夢喬
在屈原管理區的天問街道,一道溫暖的“紅色風景線”格外引人注目——七旬馮奶奶身穿紅馬甲,正彎腰收拾樓下雜物。“我可是‘結對互助’的受益者,身體硬朗,現在有能力了,也得為大家出份力!”她笑容滿面,言語間滿是找到“歸屬”的自豪感。

醫護人員為居民提供健康服務。伍文瓊攝
這份自豪感從何而來?答案是街道探索實施的“五個一”治理法。這套方法,不僅成為激活社區活力的“快樂密碼”,更是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在基層的生動詮釋。
一個模式,讓互助成為新風尚
“以前覺得社區工作離自己很遠,現在幫助鄰居成了我最大的快樂!”黨員志愿者賈蓉勇每周的“必修課”,就是揣著小本本挨家挨戶“掃樓”。誰家老人需要買藥,誰家孩子放學無人接,她都清清楚楚。
在這里,互助已成為一種潮流。“金黨徽”志愿者定期上門陪聊,“銀五老”天團用家常話化解矛盾,“綠管家”天團主動修剪小區綠化,連孩子們也組成“紅豆苗”小隊,為獨居老人讀報。
鄰長楊波因連續半年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餐,不僅登上街道公眾號成為“紅人”,還積累了滿滿的積分。“現在小區里都‘卷’起來了,大家都搶著當志愿者。”他笑著說。這正是“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在基層的真實寫照。
一個平臺,讓服務精準如“點外賣”
“家里電燈壞了,在手機上點一點,半小時‘售后’就上門了!”黃光偉老人對街道的“智慧桔園”小程序贊不絕口。
這個平臺如同社區的“線上萬能服務站”:居民“點單”,系統“派單”,志愿者“接單”,最后大家“評單”。流程順暢,服務精準。
完成服務可獲積分,積分可消費、可儲存、可捐贈。劉阿姨最愛“隨手拍”功能,“上次拍到一堆垃圾,上傳后立即清理,還賺了20積分!”她笑著說。數字技術與治理實踐的深度融合,在這里已成為提升居民獲得感的重要途徑。
一個陣地,讓文化浸潤日常生活
“以前宅家看電視,現在天天往街道中心跑,聽故事、交朋友,日子充實多了!”72歲的馮奶奶成了“居民文化大講堂”的忠實粉絲。
這里的活動陣地各具特色:智慧大廳成為老人的“充電站”,工業博物館變身孩子們的“歷史課堂”,“四點半課堂”成為雙職工家庭的得力幫手,垃圾分類中心甚至成了熱門“親子樂園”。這些陣地不僅是活動空間,更是凝聚社區精神、培育文明風尚的重要平臺。
一系列活動,讓鄰里成為“一家人”
“來,張阿姨,我教您包粽子,蘆葦葉要這樣折才不漏米!”端午節的廣場上,粽葉飄香,歡聲笑語。煮好的粽子被細心打包,由志愿者送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中。
“以前住對門都不認識,現在一起參加活動,成了最鐵的‘哥們’!”居民趙大哥感慨。每月如過節的社區活動,不僅豐富了居民生活,更織密了鄰里關系網,增強了社區凝聚力。
一種文化,讓互助精神代代相傳
“看,這是1988年我們廠獲得的全國獎狀!那時候,我們講究的就是協作和奉獻!”在汨紡工業文化博物館,退休老職工正激情澎湃地給孩子們講述往事。
街道通過培養“小小講解員”,讓孩子們用童聲講述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讓互助精神在代際間傳承。“聽了爺爺們的奮斗故事,我明白了互相幫助的意義!”一名小學生說。
如今,這種精神已融入街道的血脈:商戶主動提供團購優惠,法律志愿者免費咨詢,快遞小哥化身“愛心騎士”……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在這里生根發芽。
記者手記
在天問街道,幸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小程序里“叮咚”的接單提示,是樓道里一次順手的幫忙,是廣場上一次熱鬧的聚會。“五個一”治理法,用五個生動的實踐單元,共同譜寫出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和諧樂章。
正如四中全會所強調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天問街道的探索證明,當治理重心下移、資源下沉,當每一位居民都成為治理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中國式現代化就在社區這個最基礎的單元中煥發出勃勃生機。這份來自基層的“快樂密碼”,正是岳陽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展望“十五五”美好藍圖的生動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