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陽縣8萬余畝“酸田”變“良田”
精準治理 筑牢糧食安全根基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而土壤酸化則是制約耕地質量與糧食產能的“隱形障礙”。近三年來,岳陽縣聚焦酸性紅壤改良痛點,通過精準施策、綜合施治,扎實推進酸化耕地治理,讓8.04萬畝酸化耕地實現質量等級與糧食單產同步提升,為岳陽縣糧食安全筑牢根基。
走進岳陽縣新墻鎮三合村試驗田,湖南農業大學專家團隊正在取樣測試土壤的pH值,為后續耕地土壤酸化治理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據悉,岳陽縣70%的耕地土壤屬于強酸性“紅壤土”。為進一步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縣農業農村局在縣域內科學布局82個酸化耕地質量監測點,依托監測數據因地施策,先后在長湖鄉、楊林街鎮等地推出“有機肥/堆肥(糞肥)+綠肥+秸稈還田”“石灰質+秸稈還田”等行之有效的治酸方案。
“以前沒治理的時候,田里板結得插不動秧,水稻畝產一直上不去。”幼雄水稻合作社理事長方幼雄深有感觸,“現在施了有機肥、種了綠肥,土壤變得疏松肥沃,水稻畝產足足提升了10%,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截至目前,岳陽縣8.04萬畝酸化耕地得到有效治理,土壤pH均值由2023年的4.92提升到5.41,土壤板結、水肥流失問題顯著改善。2025年岳陽縣水稻增產率達10%,實現了“治酸”與“增產”的雙向共贏。
在推進治理的同時,岳陽縣還大力開展農作物科學種植科普宣傳,提升農民對耕地酸化治理的意識,引導農民從“多施肥”轉向“勤養地”,從“靠經驗”走向“用科學”,不斷鞏固拓展耕地酸化治理成果,為岳陽縣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種植戶在討論潑灑綠肥。
“未來,我們將持續深化酸化耕地治理工作,進一步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技術推廣力度,為糧食單產提升提供更堅實的技術支撐。”縣農業農村局土肥站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以治理成效助力鄉村振興,讓耕地更肥沃、農民更增收、群眾滿意度更高。
(龔若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