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陵磯港:智慧長江 讓航運更加高效安全
岳陽日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馬 穎
凌晨3時的城陵磯港口,中控室屏幕的藍光映照著理貨員李旭年輕的面龐。他輕點鼠標,7條作業線的實時畫面在電子屏上清晰呈現:集裝箱起吊、箱號識別、貨物核對……這些曾經需要28人現場完成的工作,如今通過智能理貨系統,由8名室內操作員即可完成。這是岳陽城陵磯港口集團旗下岳陽中理外輪理貨有限公司“智變”的生動縮影,更是長江物流大動脈高效運轉的微觀注腳。

新港實景拍攝
“以前在碼頭風吹日曬,每天要核對上百個集裝箱編號,現在在室內里就能完成。”岳陽中理外輪理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顏亮指著屏幕上的實時畫面介紹。2023年投入使用的智能理貨系統,通過高清攝像頭和AI識別系統,實現了“秒級校驗”的轉變。系統自動抓取集裝箱號、識別箱體殘損,并實時生成影像溯源檔案,客戶滿意度大大提升。
更令人驚嘆的是人工成本的“瘦身”奇跡。顏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7條作業線需配置28名理貨員,如今僅需8人即可完成同等作業量,年節約人工成本約300萬元。這種“一人操控四線”的作業模式,讓理貨員從“體力勞動者”轉型為“數據分析師”,安全系數與工作效率實現雙提升。
晨光中,城陵磯新港碼頭遠程控制中心的操作員黃曉虎正在辦公室操控著場橋設備。他輕點屏幕,系統自動規劃吊裝路徑,設備高效運轉,自動化作業2分鐘即可完成一個集裝箱的吊裝。這套設備采用半自動化遠程操作系統,搭載18個攝像頭,結合北斗定位終端,將現場作業畫面反饋至遠控操作臺。“以前只能一個人操作一臺設備,現在3個人就能管控整個堆場作業,既安全又高效。”黃曉虎向記者介紹。
入夜后,中控主任熊頁松在中控室值守,他面前的大屏顯示著碼頭各條作業線的實時畫面,這種“人機協同”的監控模式,讓港口夜間作業轉入“靜默高效”模式。
近日,城陵磯新港碼頭,一艘滿載首批大宗散貨的貨輪正緩緩駛向俄羅斯海參崴。這是2023年開通的岳陽城陵磯至海參崴直航航線,相比傳統的中轉航線,運輸成本降低35%,目前已累計運行42個航次。
據了解,今年前三季度,城陵磯口岸已開航至外高橋、洋山、東盟、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及港澳臺等地航線856班次,其中至俄羅斯直航航線達9個航次;完成集裝箱吞吐量50.6511萬標箱(含外貿14.4637萬標箱),進出口貨運總量1531.32萬噸,同比增長19.79%。
從近五年發展來看,岳陽城陵磯新港持續保持高效作業能力,年均作業集裝箱船舶約4900航次,集裝箱吞吐量穩定在70萬標箱左右。
站在城陵磯港的觀景平臺上遠眺,江面上貨輪如織,岸橋起起落落,集裝箱堆場宛如五彩斑斕的積木城堡。從晨光初現到星斗滿天,城陵磯港的24小時運轉真實可感。智能理貨系統、智慧港航平臺,共同構筑起物流大動脈的強勁脈搏——每一票貨物的安全流轉,都是創新與堅守的生動注腳。
當貨輪滿載駛出港口,當集裝箱在智能系統下精準吊裝,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港口的晝夜運轉,更是開放中國蓬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