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叩問鄉愁,在《我的故鄉上塔市》里深情打撈
□ 曾昭志

秋陽正好,10月11日,《我的故鄉上塔市》新書交流座談會如期舉行。十余日前,我便接到上塔市鎮的盛情邀約,奈何當日有緊要事務牽絆,未能赴會,實為憾事。
《我的故鄉上塔市》,是李純老師寫給故鄉的一闕秋日長歌。當湘北丘陵的秋風掠過書頁,翻卷開的不僅是一座邊界小鎮的沉睡記憶,更是新時代里一場鮮活的文化自覺實踐。這部滿含深情的鄉土敘事,在層林盡染的秋色中,完成了對一方土地文化根脈最鄭重的叩問與守護。
李純老師的筆觸,兼具生活的粗糲質感與文字的細膩溫度。這份雙重特質,恰似秋日暖陽,既有照亮人心的暖意,亦藏著幾分清醒的微涼。而書中的文化自覺,絕非書齋里的孤芳自賞,而是深深扎根于鄉土肌理的文化自信。
秋收冬藏,是自然的節律,亦是文化的智慧。《我的故鄉上塔市》的編印,便是一場意義深遠的文化“收藏”。李純老師以細膩筆觸,將故鄉的滋味、鄉音的韻律、故土的溫度一一鐫刻,使其超越時空阻隔,成為永恒的記憶坐標。這份文化“收藏”不為懷舊而懷舊,只為在時代快速變遷的浪潮中,為游子、為后人留存一條清晰的精神還鄉之路。
登臨張師山,比身體的抵達更為暢快的是精神的升騰。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的故鄉上塔市》不僅是一部記錄鄉土的地方志,更是一本指引人心歸鄉的精神手冊。只要仍有人認真記錄、深情銘記,縱使我們行至天涯,故鄉的模樣亦會始終清晰如初。
金秋時節,上塔市鎮借由這本書的交流座談,為我們勾勒出文化傳承的典范模樣。這里的傳承從不是將傳統鎖進博物館的玻璃展柜,而是讓文化真正活在當下、滋養日常。從黃泥灣大屋的修繕到石頭河的開發,從黃鱔面節的興辦到張師山文化的深挖,上塔市鎮的文化實踐始終與民生緊密相連,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這份“活態傳承”的理念,讓沉睡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生機。
合上書卷,書頁間的文字恰似秋夜繁星,靜靜照亮游子的歸鄉之路。故鄉,或許仍是那通突然響起的電話;但因這本書,每一次通話都不再只是簡單的寒暄,而是一場場觸及心底的精神共鳴。《我的故鄉上塔市》,終成游子安放鄉愁的精神原鄉。
紙上的故鄉,終究比現實更恒久。這個秋天,李純老師與上塔市鎮用一本書作答,當物質的痕跡在時光里漸次消散,文化的記憶卻能在文字中永遠留存。《我的故鄉上塔市》,無疑是留給未來最珍貴的饋贈。






